非遗 | 牙塘“牛犊爷”
发布日期:
2023-10-27 18:54:30作者:
管理员点击量:
458次【字体:[大][小]】

“河州的南乡是宁河,宁河的南乡是牙塘。”“河州”即今临夏州,“宁河”即今和政县。“牙塘”二字原是藏语的音译借用,据精通藏语的人士讲,“牙塘”和和政另一处地名“麻藏”,意即上牧场,下牧场的意思,也可以引伸为上川和下川来讲。据老人们口传,牙塘地区到元末明初时,所形成的罗、白、石、苟四姓人氏就是由藏族同化而来的。如今的牙塘地区从行政区划上讲,包括买家集镇的民主、两关集、牙塘和石嘴四个行政村及团结村的苏家川、下河沿两个自然村。从地理位置上看,牙塘地区紧靠太子山,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和政的南乡。它南靠太子山,北临马家河,西有麦古山,东望拉吉岭,著名的广通河的上游——牙塘河从中流过,这里山川似锦,农牧并举,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历来是和政乃至河州地区知名的富庶之乡。历史上的和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少年来汉族群众与匈奴、吐蕃等民族交叉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正是这种因素,再加上民间百姓的神佛崇拜,汉族文化与藏羌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牛犊爷”这样一种表演形式,它的表演区域仅在与藏区接近的太子山下牙塘石咀村,其服饰、举止、部分道白仍保持有藏族特征。牙塘牛犊爷的习俗就是在牙塘地区的石咀、牙塘村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和政地区在历史上的唐五代时期为藏族的前身吐蕃族所统辖,至宋熙宁时,宋将王韶击败占据河州的吐蕃首领木征后,大部分吐蕃族退回到太子山以南,剩下的极少部分家族历经宋金争斗和宋元的朝代变迁,逐步与与汉族融合,最后同化为汉民族。从历史的角度讲,和政地区民俗活动都与神会有关。“会”是过去按一定区域划分的民间组织,神是按一定区域管辖百姓的神。神的主要作用就是促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一方百姓的平安。相传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刘昭担任河州知州,人称“刘都督”,刘昭针对当时河州地区民生凋蔽,元朝残余势力不断骚扰的状况,注重加强边备和安抚百姓,便“设立了二十四道边关,建立了七十二座庙堂”。在和政境内就设立了五座关口,牙塘关就是其中之一,分兵把守,以防藏、蒙古等外族侵扰。在安抚教化百姓方面请神设庙,给牙塘地区请派了黄天化为地方神,叫牙塘人立庙祭奉。自此以后,“山神爷”倒还灵验,每年将“恶风暴雨下道山里,和风细雨下到川里,”因而牙塘人生活有了保障,吃穿不缺。因此,人们不但感激神灵,更感激刘都督。现在牙塘、石嘴等地的民众在每年正月十五、十六玩的“庄稼会”,本地俗称“牛犊爷”,其主旨是迎喜神,喜神角色相传是汉朝王昭君之子。该活动实际上是为纪念“刘督爷”而举办的娱神仪式。
这个村的群众把刘都督当地方神供奉,因有了“庄稼会”是“刘都督倡导”的传说,人们也称“庄稼会”为“刘都爷”,后世又误称为“牛犊爷”。据《河州志》记载,历史上政绩卓著的镇守河州都督为明代永乐年间的右军都督府同知刘昭。“刘督爷”即为民间的俗称。“牛犊爷”演出是逐家逐户进行的。村中各家各户提前就有所准备,当听到鼓乐传来,户主就放鞭炮,燃香表,跪在大门口迎接,表演人员进入庭院后,白法师(即“牛犊爷”表演中的法师)和喜神载歌载舞进入上房,喜神向户主祝福:南乡南乡,西河州牙塘关七牌地方。石嘴山前,立起灯杆。佛有佛殿,神有庙堂,X氏门中,里坛里香明明,我喜神爷爷又见了烧香的弟子,承愿的愿主,你信服的是我喜神爷,还是刘都督大神?(户主答:我都信服着哩。)头来我喜神爷封赠,二来叫刘都督神保佑,保佑你吃旧穿新,积粮放债,干河里生水,老庄里生烟,诚心的弟子,蚂蚁般的上来,男子出门大马响铃,妇人家出家插花戴银,保佑你房上盖瓦,槽上拴马。再保佑你家贼来了迷路,狼来了锁口,虎来了翻山,蛇来了倒退。我喜神爷爷来时,水路七千,旱路八百。来时多没有拿头,给你拿着五十两元宝一颗,压在你财柜底下,千年吃不了;越吃越有,越吃越香。我喜神多不传留,少不传言,一年四季,你要精打细算。承愿的愿主,我喜神给你赏了,(这时喜神用道具在户主的脸上划一下,以示赐福)。
牙塘“牛犊爷”的服饰装扮、表演具有一定的历史内涵,体现出汉族群众神佛崇拜和春祀秋报的心理特征。牙塘“牛犊爷”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神谱和历史文化的内涵颇值得深刻研究,一个小村庄传承、沿袭了六百多年的古老演唱技艺,而没有被历史发展的大潮所湮没,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值得挖掘和研究。牙塘“牛犊爷”是研究和政地区历史沿革、汉藏文化传承的不可缺少的活态资料,从中还可以研究中国传统的神佛崇拜与神谱、当地百姓春祀秋报的形态意识、汉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等。“牛犊爷”作为载歌载舞庆贺的一种流传已久的习俗,首先有它的娱乐性。多少年来广大农村群众,由于文化生活贫泛,经常寻求聊以自慰的娱乐方式,在正月十五晚至十六日全天,采取这种演唱方式,表达内心的快乐情绪,藉以寄托神佛崇拜的精神生活。其次是“牛犊爷”具有群众性。表演“牛犊爷”的活动可以说是人人喜爱,尤其是老年人。在正月十五至十六日的挨家挨户表演中,总有大批群众摩肩接踵地围在周围侧耳倾听。甚至还有一些人提上酒,请擅唱者饮,从而诱发其激情,从实践中学习。更重要的是“牛犊爷”表演还有加深感情、消除隔阂、促进团结的作用。
再次,“牛犊爷”表演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因而没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灵活应变的敏捷思维能力的人,就担当不起表演主角的担子。另外,“牛犊爷”表演时的曲调,高亢而激越,庄重而优雅,有诗一般的韵律,赋一般的词藻,因此,我们说“牛犊爷”是人民大众的、历史悠久、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由于牙塘“牛犊爷”表演内容没有文字记录,许多内容和情节都靠当地百姓的口传心授,因而在流传过程中偏离了历史原型;缺乏史料的记载,现存的老人中已经很少有人能讲清楚“牛犊爷”的来龙去脉,青年人更是说不上其历史渊源;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地域局限,当地的年轻人好多都不愿意学习“牛犊爷”表演,传承后继无人,这种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面临濒危。牙塘“牛犊爷”在和政县域内只有在牙塘石咀这样一个小村庄内保留,而其他各村均不清楚其历史渊源、表演内容,缺乏交流、补充、发展,仅仅局限在自我发展上。因而,随着懂得“牛犊爷”历史的老人们的相继谢世,知道其文化内涵的人越来越少。将来,这种表演可能会成为徒具形式,内涵空洞的表演,将会逐渐走向灭绝。2009年8月,牙塘“牛犊爷”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友情链接